您的位置:首页 >新车 >

3700亿购房资金要买车!国际大行发声力挺车市,上调4家车企评级!复苏还是寒冬?业内分歧巨大

  自2018年7月首次出现销量下滑至今年9月,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5个月呈现负增长。不过,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4日最新数据,尽管今年9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20.9万辆和227.1万辆,同比分别下降6.2%和5.2%,环比却分别增长11%和16%,销量降幅比上月缩小1.7个百分点。由此,引发各界关于汽车行业初现复苏还是寒冬将至的讨论。10月22日上午,花旗最新上调吉利、长城汽车(601633,股吧)评价,另一面,博世汽车首席执行官Volkmar Denner最新公开表示,未来5年汽车市场不会复苏,博世预计今年业务量将会溃缩5%左右。国内汽车产销连续15个月负增长9月,为汽车行业传统“金九银十”销售旺季,但今年汽车行业“金九”旺季失约,我国汽车产销出现连续第十五个月负增长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4日发布数据显示,9月,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20.9万辆和227.1万辆,同比分别下降6.2%和5.2%,但销量降幅比上月缩小1.7个百分点。1-9月,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4.9万辆和1837.1万辆,同比分别下降11.4%和10.3%,销量降幅比1-8月收窄0.7个百分点。其中新能源汽车在补贴退坡的大背景下,告别高速增长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,2019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.9万辆和8.0万辆,同比分别下滑29.9%和34.2%,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自7月份以来上演了“三连降”。累计方面,2019年1-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8.8万辆和87.2万辆,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0.9%和20.8%。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9月销量快报显示,当月销量同比下滑约15%至4万辆,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51%至1.4万辆,环比下滑18.2%。有统计显示,今年前三个季度,包括比亚迪、北汽新能源、长安新能源、江淮新能源、蔚来等在内的车企,销量目标平均完成率都在五成以内。“房车”之争对于汽车行业如今行业景气度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近日在论坛上表示,近年中国经济的换挡减速,反映到消费者身上时表现为,消费动力不足、消费信心不足,这个是影响当前车市最主要的因素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,从外部因素分析,汽车消费受到中西部和低线级市场房价同比高涨,持续的房地产压力对购车和用车消费产生分流影响,尤其是对自主品牌和入门级车型带来影响较大。不过,花旗最新发表题为《上调吉利和长城汽车H股评级至买进 资金有望从房产转向购车》的报告,将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H股的评级上调至买进,预计短期内销量有望明显复苏。花旗称,房地产成交保持稳定的情况下,中国较小城市的居民在汽车购买上的支出将增加,预计未来15个月,将有37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从房产转向购买汽车,特别是经济型轿车。花旗将吉利汽车目标价由9港元上调至16.9港元,将长城汽车H股目标价由6.28港元上调至7.29港元。此外,花旗还将上汽集团(600104,股吧)评级由卖出上调至中性,目标价由21.1元上调至23.7元;将长安汽车(000625,股吧)评级由卖出上调至中性,目标价由5.50元上调至7.72元。今日,吉利汽车上涨近4%。长城汽车、长安汽车、上汽集团股价均出现上涨。

  继续回暖还是寒冬将至?汽车行业未来走势,备受瞩目。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、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回答有关我国汽车市场前景提问时表示,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了汽车生产放缓的情况,但目前从汽车保有量来看,中国还有增长空间和潜力。银河证券认为,三季度以来乘用车市场逐步回暖,由于国庆70周年原因,部分车企9月发车将推迟至10月,利于10月数据表现。从历年数据看,乘用车四季度销量普遍强于前三季度。春节前消费拉动明显,而2020年春节时间较早,将一定程度刺激四季度销量,预计四季度销量将继续回暖,环比小幅增长。德国博世汽车首席执行官Volkmar Denner持不同观点,他表示,由于全球经济整体不好与汽车行业正在转型期前方不明朗等,2025年前汽车行业产量不会有任何增长,博世将会非常谨慎,今年业务量预计将溃缩5%左右。投资方面,万联证券认为,由于车市复苏的进度不及预期,且市场对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的担忧情绪加重,因此短期汽车板块仍存在一定的休整压力,建议自下而上关注三季度业绩稳健的个股。光大证券(601788,股吧)建议关注三条主线,(1)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质企业,例如比亚迪、宁德时代(300750,股吧)、恩捷股份(002812,股吧)、当升科技(300073,股吧)等;(2)智能网联产业链的优质汽车零部件企业,例如均胜电子(600699,股吧)和德赛西威(002920,股吧);(3)基础设施环节的优质企业,例如特锐德(300001,股吧)等。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e公司官微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